一、物质概况
甲烷(化学式:CH₄,分子量16.043)是最简单的有机物,属于链状脂肪烃,常温下为无色无臭气体,难溶于水(常温常压溶解度0.03),密度0.717g/L(标准状况),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.55,易燃烧且无毒。其物理特性显著:熔点-182.5℃,沸点-161.5℃,闪点-188℃,引燃温度538℃,临界温度-82.6℃,临界压力4.59MPa。作为天然气、页岩气、可燃冰的主要成分,甲烷是重要的碳基资源,同时也是主要的非CO₂温室气体,其分解产生的水蒸气会破坏臭氧层。
二、化学性质
1. 稳定性:甲烷化学性质稳定,不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、强酸或强碱反应。
2. 取代反应:在光照条件下可与氯气发生连锁取代,生成CH₃Cl、CH₂Cl₂、CHCl₃(氯仿)和CCl₄(四氯化碳)等卤代物。
3. 燃烧反应:
○ 火焰燃烧:完全燃烧生成CO₂和H₂O,化学方程式为CH₄+2O₂→CO₂+2H₂O[5]。
○ 催化燃烧:需贵金属(如Pd、Pt基)或非贵金属(如钙钛矿、尖晶石)催化剂,用于高效能源转化。
三、来源与生成机制
1. 天然来源:约20%的甲烷来自古代地质储层(如煤层、海底天然气藏、永久冻土),经数百万年缓慢释放。
2. 近代来源:主要由生物厌氧分解产生,包括牛群(反刍动物肠道发酵)、稻田、沼泽、垃圾填埋场及白蚁活动等。
3. 生成机理:
○ 生物途径:细菌在缺氧环境下分解有机物,若有氧则生成CO₂,无氧时生成甲烷。
○ 煤转化:煤炭热解通过煤样直接加氢(Coal-CH₃+H*→Coal+CH₄)、固态产物氢化(C+2H₂→CH₄)及液态产物二次热解生成甲烷。
四、爆炸特性与安全风险
甲烷是易燃气体,爆炸极限为5.3%~15%(V/V),浓度达9.5%时爆炸最剧烈。氧浓度影响爆炸范围:氧浓度低于12%时,混合气体失去爆炸性。运输中需遵守危险品管理规定(UN编号1971),使用钢质气瓶,远离火源,避免交叉堆放,排气管需装阻火装置。
五、制备方法
1. 实验室制备:通过乙酸钠与氢氧化钠反应(CH₃COONa+NaOH→CH₄↑+Na₂CO₃),装置需加热并采用排水法收集。
2. 工业制备:
○ 煤转化:煤炭热解或气化生成合成气(CO+H₂),再经重整反应制甲烷。
○ 天然气分离:直接从天然气中提纯,或通过沼气净化获得。
六、应用领域
1. 能源利用:作为燃料广泛用于民用燃气、发电及交通运输。
2. 化工原料:
○ 直接转化:通过氧化偶联(OCM)制乙烯、无氧芳构化(MDA)制苯等芳烃,或直接制乙烯(MTOAH),需高效催化剂(如Mo/ZSM-5、Pt-CeO₂)。
○ 间接转化:经水蒸气重整(SRM)、部分氧化(POM)或CO₂重整(CDM)生成合成气,再通过甲醇合成、费托合成制燃料及高值化学品。
3. 其他用途:用于生产炭黑(橡胶补强剂)、氢气、乙炔及甲醛等。
七、环境影响与管控
甲烷是强效温室气体,其增温潜势(GWP)为CO₂的28~36倍(100年尺度)。控制甲烷排放需从源头入手:煤矿瓦斯抽采利用(中国已形成抚顺、阳泉等抽采模式)、垃圾填埋气回收、改进稻田灌溉技术等。

咨询热线
17371457003
17371457003
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