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、医疗、食品等领域的气体,其储存安全直接关系到人员与环境安全。由于二氧化碳钢瓶属于高压容器,且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会产生低温环境,储存过程中需严格遵循规范,防范爆炸、泄漏、冻伤等风险。以下从储存环境、容器管理、操作规范及应急处置四个维度,详述二氧化碳储存的核心要求与注意事项。
一、储存环境要求
(一)选址与空间布局
1. 通风与阴凉
储存场所需通风良好,确保二氧化碳气体泄漏后能快速扩散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导致窒息风险。环境温度需严格控制在31.2℃以下(二氧化碳临界温度),防止温度过高导致瓶内压力异常升高。夏季无空调的场所需采取降温措施,如加装防爆风扇或遮阳设施。
2. 远离危险源
存放区域需远离明火、热源(如暖气、锅炉)及易燃物品(如油漆、氧气瓶),与明火或火花散发点的距离不小于15米。禁止在低洼处或人员密集区设置储存点,以防泄漏气体聚集或意外碰撞。
3. 干燥与防腐蚀
避免潮湿环境,防止钢瓶表面腐蚀。储存区需保持干燥,避免雨水、冷凝水接触瓶体,可铺设防漏地面或使用货架隔离地面潮气。
(二)储存设施规范
1. 专用仓库与安全设施
大量储存时需设置专用仓库,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,库房门向外开启,配备防爆照明和通风设备。仓库内禁止设置地沟、暗道,以防气体积聚;需配备干粉灭火器(禁用四氯化碳灭火器)及消火栓,且通道保持畅通。
2. 气瓶固定与隔离
气瓶必须直立存放,使用防倾倒装置(如固定支架、锁链),严禁卧放。空瓶与实瓶需分区存放,不同种类气瓶(如氧气瓶、乙炔瓶)禁止混放,堆放高度不超过五层,瓶间预留操作通道。
二、容器管理规范
(一)钢瓶检查与维护
1. 定期检验
钢瓶需定期接受专业检验:每2年称重检查,若灭火剂减少超过总量1/10需及时补充;每5年进行水压强度试验,确保瓶体耐压性能。旧瓶需经压力测试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,超过安全年限的钢瓶必须报废。
2. 日常泄漏检测
每日用肥皂水涂抹阀门、接口处检查泄漏,若出现气泡则立即停用并维修。定期检查瓶体外观,有无腐蚀、凹陷、划痕等损伤,阀门、仪表等附件需保持完好。
(二)充装与搬运要求
1. 限量充装
液态二氧化碳充装量需严格控制:温带气候不超过钢瓶容积的75%,热带气候不超过66.7%,防止温度升高导致液体膨胀引发爆炸。
2. 安全搬运
搬运时须轻拿轻放,使用专用气瓶车,严禁滚动、撞击或拖拽。搬动前关闭阀门,佩戴瓶帽,避免瓶阀受损;禁止在地面上滑行或从高处坠落。
三、操作与使用注意事项
(一)使用前准备
1. 环境与设备检查
使用前确认操作区域通风良好,佩戴防护装备(如手套、护目镜),防止低温冻伤。连接管路时确保接口匹配,使用专业工具紧固,严禁使用破损或不符规格的阀门、减压阀。
2. 姿态与压力控制
钢瓶必须直立使用,严禁倒置或横卧。若卧放,液态二氧化碳可能直接喷出,导致管路爆裂或冻伤。使用时缓慢开启阀门,通过减压阀将压力调至工艺所需范围,避免瞬间压力过高损坏设备。
(二)使用中监控
1. 泄漏与温度监测
实时观察压力表读数,若压力异常升高(超过临界压力7.38MPa),立即关闭阀门并疏散人员(网页3)。操作过程中若发现泄漏,立即停止使用,打开通风设备,待气体扩散后再进行维修。
2. 低温防护
二氧化碳气化时会吸收大量热量,导致阀门、管路结霜,接触时需佩戴隔热手套,严禁用手直接触摸低温部件,以防冻伤。
四、应急处置与安全警示
(一)泄漏与爆炸应急
1. 泄漏处理
发生大量泄漏时,立即撤离人员,开启门窗通风,禁止开关电器(以防火花引爆)。若钢瓶泄漏无法关闭,可用浸湿的棉被包裹瓶体,降低气化速度,并联系专业人员处置。
2. 冻伤与窒息急救
皮肤接触低温二氧化碳后,立即用温水(40~42℃)冲洗冻伤部位,严禁摩擦或使用热水;若发生窒息,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通风处,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并送医。
(二)安全警示与培训
1. 标识与警示
储存区需张贴“高压危险”“远离火源”“防止冻伤”等标识,非操作人员禁止入内。
2. 操作培训
操作人员需经专业培训,熟悉钢瓶特性、应急处置流程,掌握防护装备(如呼吸器)的使用方法。

咨询热线
17371457003
17371457003
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