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   新闻资讯   行业新闻
氨气气体说明
创建时间:2025-09-27  浏览量:0

氨气600×400


一、物质基本信息


氨气(Ammonia)是一种无机化合物,化学式为NH₃,分子量17.031,CAS登录号7664-41-7,UN危险货物编号1219,属于第2.3类有毒气体。其外观为无色、有强烈刺激性恶臭的气体,密度0.7710g/L,相对密度0.5971(空气=1.00),自燃点651.1℃,爆炸极限15.7%-27.4%(体积分数),具有易燃、易爆、有毒的特性,被列入《危险化学品名录》管控。


二、物理性质


1. 状态与气味:常温下为无色气体,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,浓度达20ppm时即可被察觉。

2. 密度与溶解性:比空气轻(相对密度0.5971),极易溶于水,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氨气,形成氨水;也可溶于乙醇、乙醚等有机溶剂。

3. 相变特性:易液化,临界温度132.4℃,临界压力11.2兆帕,常温下加压即可液化(沸点-33.5℃),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热量,可用作制冷剂;也易固化成雪状固体,熔点-77.75℃。

4. 挥发性: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,实验室中可通过红色喷泉实验验证其强水溶性。


三、化学性质


1. 弱碱性: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(NH₃·H₂O),部分电离出NH₄⁺和OH⁻,溶液呈弱碱性,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,可与酸反应生成铵盐,如NH₃+HCl=NH₄Cl(产生白烟,可用于氨气验满)。

2. 还原性:高温下分解为氮气和氢气(2NH₃=N₂+3H₂);在催化剂(如铂)作用下可被氧化为一氧化氮(4NH₃+5O₂=4NO+6H₂O),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反应。

3. 络合反应:能与某些盐形成络合物,如与氯化钙反应生成CaCl₂·8NH₃,故不可用氯化钙作氨气干燥剂。


四、制备方法


工业上主要通过“哈伯-博施法”合成:在500-600℃、17.5-20.0MPa条件下,以铁为催化剂,氮气与氢气直接化合生成氨气(N₂+3H₂⇌2NH₃)。实验室则采用铵盐与碱共热法,如2NH₄Cl+Ca(OH)₂=CaCl₂+2NH₃↑+2H₂O,装置为“固+固加热型”,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,碱石灰干燥。


五、主要用途


1. 化工原料:用于生产硝酸、尿素、铵盐(如碳酸氢铵、氯化铵)等化肥及胺类化合物,是农业氮肥的核心来源。

2. 制冷剂:液氨因汽化吸热,广泛应用于大型冷库、冷藏车等制冷设备。

3. 工业应用:半导体制造中用作保护气,金属表面处理中用于渗氮工艺,还可用于制药、染料等领域。


六、安全危害与防护


1. 健康危害:


○ 侵入途径:主要通过吸入,低浓度刺激眼、鼻、呼吸道黏膜,引起咳嗽、流泪;高浓度(>3500mg/m³)可导致喉头水肿、肺水肿、化学性肺炎,甚至反射性呼吸停止或心脏停搏,人吸入5000ppm/5分钟可致死。

○ 皮肤与眼部灼伤:液氨接触皮肤会造成冻伤和碱性灼伤,溅入眼内可导致角膜穿孔、失明。


2. 燃爆风险: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,遇明火、高热引发爆炸,燃烧产物为氧化氮和氨。


3. 防护措施:


○ 储存于阴凉通风处,远离火源、热源,与卤素、酸类等强氧化剂隔离存放。

○ 操作时佩戴防毒面具(浓度超标需自给式呼吸器)、护目镜及防化服,避免皮肤直接接触。

○ 泄漏应急处理:立即撤离至上风向,用雾状水稀释驱散,大量泄漏需用弱酸性溶液(如硼酸)中和。


七、急救措施


● 吸入:迅速脱离污染环境至空气新鲜处,保持呼吸道通畅,必要时输氧或人工呼吸,立即就医。

● 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衣物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,或用3%硼酸溶液湿敷,就医。

● 眼睛接触:提起眼睑,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,立即就医。


氨气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,在推动农业发展和工业进步中发挥关键作用,但其易燃易爆、强腐蚀性的特性要求严格遵循安全规范,防止泄漏与中毒事故发生。

咨询热线

咨询热线

17371457003

手机号码

17371457003

微信咨询

二维码

微信咨询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