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   新闻资讯   行业新闻
氧气冶炼工艺:从空气分离到钢铁冶金的革命性技术
创建时间:2025-09-23  浏览量:0


氧气


氧气作为现代工业的“血液”,其制备与应用技术深刻推动了冶金行业的变革。氧气冶炼工艺以高纯度氧气为核心,通过强化氧化反应实现金属提纯与杂质去除,已成为钢铁、有色金属等领域的关键技术。以下从氧气制备原理、冶炼工艺分类、技术优势及发展趋势展开分析。


一、工业制氧:从空气到高纯氧气的分离技术


工业氧气的制备是冶炼工艺的基础,目前主流方法包括分离液态空气法、分子筛吸附法和膜分离技术,其中分离液态空气法因成本低、纯度高(99.5%以上),成为钢铁冶炼的首选。


● 分离液态空气法:在低温(-196℃)高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,利用液氮(沸点-196℃)与液氧(沸点-183℃)的沸点差异,通过精馏塔逐级蒸发分离,最终获得高纯度氧气。该方法属于物理变化,能耗较低且可大规模连续生产,满足炼钢对氧气的巨量需求(如转炉氧耗达55-70m³/t)。

● 分子筛制氧法:利用氮分子直径大于氧分子的特性,通过特制分子筛吸附氮气,富集氧气。虽纯度略低(90%-95%),但设备紧凑、启动快,适用于中小型冶炼场景。

● 膜分离技术:通过富氧膜在压力下选择性渗透氧气,可获得含氧量30%-90%的富氧空气,能耗低但纯度有限,多用于辅助供氧。


二、氧气炼钢:高效去除杂质的核心工艺


氧气冶炼在钢铁行业中应用最广泛,以氧气转炉炼钢为代表,通过氧气与铁水中的碳、硅、锰等元素发生氧化反应,实现快速脱杂与升温。其技术路径可按供氧方式分为三类:


1. 顶吹转炉炼钢(LD法)


● 工艺原理:通过炉顶水冷氧枪将高压纯氧(0.8-1.2MPa)以超音速射流吹入1700℃熔池,氧流冲击形成乳化区,加速碳氧反应(C+O₂=CO₂↑),释放的热量维持冶炼温度(1580-1620℃),脱磷率可达90%以上。

● 发展历程:1952年由奥地利林茨-多纳维茨公司首创,我国1971年在攀钢建成首座120吨转炉,20世纪90年代实现顶底复吹转炉国产化,当前氧耗已降至55-70m³/t,接近国际先进水平。


2. 底吹转炉炼钢


● 技术特点:氧气通过炉底喷嘴直接吹入熔池,搅拌更均匀,喷溅损失减少,金属收得率较顶吹法提升1%-2%。采用粉状造渣剂(如石灰)可加速成渣,脱磷效率提高10%-15%,尤其适用于中磷生铁(磷含量0.4%-1.2%)冶炼。

● 应用现状:21世纪以来在我国大规模推广,通过风嘴-分配器系统替代传统氧枪,设备维护成本降低20%-30%。


3. 顶底复吹转炉


● 复合优势:结合顶吹氧枪的强氧化能力与底吹惰性气体(Ar/N₂)的搅拌作用,终点氧活度降低200-400ppm,钢液成分均匀性显著提升。日本开发的STB法、我国宝钢300吨转炉均采用此技术,冶炼周期缩短至45分钟以内。


三、技术优势与发展趋势


氧气冶炼相比传统空气炼钢,具有效率高、周期短、成本低的显著优势:


● 冶炼周期:从空气炼钢的6-8小时缩短至40-60分钟;

● 杂质去除:碳含量可降至0.04%-0.08%,硫、磷去除率超90%;

● 能源优化:通过OG气体回收系统(如日本新日铁)回收CO气体,转化为燃料或化工原料,吨钢节能15-20kg标准煤。


未来,氧气冶炼将向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:


● 智能化控制:采用动态供氧模型,根据熔池碳含量实时调节氧流量,如我国某钢厂通过AI算法将氧耗波动控制在±2m³/t以内;

● 低碳技术:开发富氧燃烧与氢氧混合冶炼,减少CO₂排放,欧盟“超低CO₂炼钢”项目已实现氧耗降低15%的目标;

● 跨领域应用:在有色金属(如铜、镍冶炼)中推广氧气底吹工艺,提升金属回收率。

咨询热线

咨询热线

17371457003

手机号码

17371457003

微信咨询

二维码

微信咨询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