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   新闻资讯   行业新闻
氦气如何制作成液氦
创建时间:2025-08-05  浏览量:0


液氦600×400


液氦作为自然界中沸点最低的液体,其极低的温度(-269℃)赋予它独特的超流性、热传导异常等量子特性,成为超导研究、量子计算、粒子加速器等前沿科技不可或缺的“冷媒”。那么,如何将气态的氦转化为液态?这一过程需要精密的设备和严格的低温技术,本文将深入解析其制备原理与工艺流程。


一、氦气液化的科学突破


氦气的液化历程始于20世纪初的科学探索。荷兰物理学家海克·卡末林·昂内斯于1908年首次实现这一壮举。他利用改进的焦耳-汤姆孙效应装置,通过液态氢预冷结合氦气膨胀制冷技术,突破氦-4的临界温度(5.2K),成功将氦气降温至4.15K,获得人类历史上第一滴液氦。这一突破不仅验证了临界温度理论,更为后续超导现象的发现铺平了道路。


二、液氦制备的核心原理


氦气液化的关键在于压缩与深度冷却。氦是唯一在标准大气压下无法通过单纯降温至绝对零度液化的气体,需结合高压与低温的双重作用。其液化过程遵循气体密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原理,通过压缩提升气体压力,再利用热交换技术逐级降温,直至达到三相点(气-液-固共存的温度)。


三、工业化制备步骤


1. 原料提取:氦气主要从天然气中提取。在天然气液化(LNG)过程中,氦作为伴生气体被分离保留,经净化获得高纯度氦气。

2. 压缩与预冷:将氦气通过压缩机加压至数十兆帕,随后送入换热器,利用液氮(77K)或液态氢(20K)进行预冷,降低至接近液氦沸点的温度。

3. 膨胀制冷与液化:采用焦耳-汤姆孙膨胀机或氦气透平膨胀机,使高压氦气通过节流阀急剧膨胀,因对外做功导致温度骤降。经多次循环膨胀,氦气温度可降至4.2K以下,最终液化。

4. 精冷与存储:液氦需存储于真空绝热容器(杜瓦瓶)中,并通过减压降温技术进一步稳定温度。部分应用场景需利用3He/4He混合稀释制冷技术,实现毫开尔文级的极低温环境。


四、特殊技术挑战与安全措施


液氦生产涉及高压、低温操作,需严格遵循安全技术规范。例如,设备需选用耐低温材料(如BA级304不锈钢),设置精密除油系统防止杂质堵塞,配备振动监测与防共振措施。此外,液氦的超流动性使其易沿容器壁溢出,需设计合理的液氦转移路径与溢流防护装置,避免因热交换引发的意外。


五、液氦的量子特性与应用延展


液氦的独特性质源于其量子态行为。在2.18K以下,液氦进入超流态(HeⅡ相),呈现零黏度、沿容器壁形成薄膜爬升的“超流动性”,以及热导率远超金属的“第二声波”传热模式。这些特性使其成为超导磁体冷却的核心介质,支撑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行;在量子计算领域,液氦为超导量子比特提供近乎绝对零度的环境;天文望远镜的红外探测器亦依赖其极低温冷却能力。

咨询热线

咨询热线

17371457003

手机号码

17371457003

微信咨询

二维码

微信咨询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