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瓶作为储存和运输压缩气体、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,在工业生产、医疗、科研等领域应用广泛,但其使用涉及高压、易燃易爆或有毒介质,操作不当易引发爆炸、中毒等安全事故。以下是气瓶使用的关键要点,涵盖安全操作、日常管理等核心内容:
外观检查
介质与标识核对
安全附件检查
放置与固定
气瓶需直立放置,并用支架、铁链等固定,防止倾倒(尤其是氧气瓶、乙炔瓶等,倾倒可能导致瓶阀损坏引发泄漏)。
避免阳光直射、靠近热源(如明火、暖气、高温设备),远离易燃物、腐蚀性物质,气瓶与明火的安全距离不小于 10 米(乙炔瓶等易燃易爆气瓶需更远)。
室外使用时需采取防晒、防雨措施,低温环境下防止气瓶冻裂(如乙炔瓶冻结时严禁用火烤,可用温水解冻)。
开启与关闭
开启瓶阀前,需确认连接管路无泄漏、终端设备(如焊炬、仪器)处于关闭状态,操作人员站在瓶阀侧面(避免正对瓶口,防止气体喷射伤人)。
缓慢开启瓶阀,听到 “嘶嘶” 声时暂停,确认无泄漏后再完全打开(氧气瓶等高压气瓶严禁快速开启,防止气流摩擦产生静电)。
使用完毕后,先关闭终端设备,再关闭瓶阀,释放管路内残余气体,最后拆卸连接部件。
介质使用规范
严禁用尽气瓶内气体,需保留一定余压(通常不低于 0.05MPa),防止空气或杂质进入瓶内,且便于下次充装时检验。
不同介质气瓶的连接工具(如软管、接头)需专用,严禁交叉使用(如氧气软管为红色,乙炔软管为黑色,不得互换)。
输送易燃易爆气体时,需使用防爆工具,避免产生火花;输送有毒气体(如氯气、氨气)时,需佩戴相应防护用品(防毒面具、手套等),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操作。
储存要求
气瓶需分类存放,易燃易爆气瓶(如乙炔、氢气)与助燃气瓶(如氧气、氯气)必须分开存放,间距不小于 5 米,且远离火源。
储存场所需通风良好、干燥整洁,避免潮湿导致瓶体腐蚀,地面为不易产生火花的材质(如水泥地),严禁堆放杂物。
空瓶与实瓶需分开存放,并标注 “空”“满” 标识,防止误操作。
搬运注意事项
搬运时需轻装轻卸,严禁抛、摔、滚、撞,可使用专用气瓶推车,禁止肩扛、背驮。
搬运前检查瓶帽、防震圈是否齐全,关闭瓶阀并旋紧瓶帽,防止瓶阀受损。
吊装气瓶时,需使用专用吊篮或夹具,严禁用电磁起重机、链绳直接捆绑气瓶(防止摩擦产生静电或损坏瓶体)。
泄漏处理
火灾与爆炸
建立气瓶台账,记录气瓶编号、充装日期、检验周期、使用情况等,定期检查并更新。
禁止私自更改气瓶钢印、颜色标识,严禁自行充装或改装气瓶(需由具备资质的单位操作)。
长期停用的气瓶需放尽余气,妥善存放于干燥、通风处,定期检查状态。
气瓶使用的核心原则是 “安全第一、规范操作”,严格遵循上述要求可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,确保气体输送和使用过程的稳定可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