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厂的生产线上,氧气、乙炔、氮气、丙烷等气体是不可或缺的 “工业伙伴”。它们推动着焊接、切割、反应釜运作等关键工序,但这些看似寻常的气体,一旦操作不当就可能变成 “定时炸弹”。对于每天与它们打交道的工人来说,掌握气体安全知识,既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保障生产稳定的核心。
认清车间里的 “危险分子”
工厂常用气体的 “脾气” 各不相同,必须摸清它们的特性才能避免意外。氧气虽能助燃,却本身不会燃烧,但当它与油脂接触时,极易引发剧烈燃烧甚至爆炸 —— 这也是为什么氧气瓶阀门绝不能用沾有油污的手套触碰。乙炔是焊接作业的 “常客”,它的爆炸极限极宽,哪怕在空气中浓度达到 2.5%~82%,遇到微小火星就可能引爆,而且液态乙炔受震动时还会自行分解爆炸。
氮气常被用作保护气,却有着 “温柔的杀伤力”。它无色无味,一旦在密闭空间(如反应釜、地窖)积聚,会挤占氧气空间,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缺氧窒息。而用于加热的丙烷,泄漏后比空气重,会像水一样在地面低洼处聚集,若未及时发现,遇到明火就会形成 “火团” 蔓延。
储存与搬运:守住第一道安全关
气体钢瓶的储存区是工厂安全的 “要塞”。不同气体的钢瓶必须 “分区域居住”,氧气、氯气等助燃或有毒气体,要与乙炔、丙烷等易燃气体保持至少 5 米以上距离,中间还需设置防火隔墙。钢瓶必须用铁链或专用支架固定在墙上或气瓶架上,杜绝倾倒 —— 要知道,一只充满气体的钢瓶倾倒时产生的冲击力,足以撞裂瓶阀导致气体泄漏。
搬运钢瓶时,“轻拿轻放” 是铁律。严禁用脚蹬、滚动或从高处抛下钢瓶,必须使用专用手推车,并且要检查瓶阀是否拧紧、安全帽是否戴好。夏季高温时,钢瓶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,露天存放需搭建遮阳棚,避免瓶内压力因高温骤升而超过安全限度。
操作中的 “保命细节”
在车间使用气体时,每一个步骤都藏着安全密码。连接气瓶与设备的软管必须符合规格 —— 氧气用红色软管,乙炔用黑色软管,混用或使用老化开裂的软管等于埋下隐患。每次作业前,务必用肥皂水涂抹接口处,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,这是检测泄漏最直接的方法。
通风是车间气体安全的 “生命线”。在封闭的焊接工位或反应釜周边,必须开启排风扇,让空气形成对流。使用气体时,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,短暂离岗也要关闭气瓶总阀。进行气焊作业时,氧气瓶与乙炔瓶之间的距离要保持 5 米以上,与明火点的距离不小于 10 米,这是经过无数案例验证的安全距离。
设备检查:每天必做的 “安全功课”
气体设备的日常检查不能流于形式。减压阀上的压力表要定期校验,确保指针能准确反映瓶内压力;软管与接头的卡箍必须拧紧,发现软管有硬化、鼓包现象要立即更换。对于存放时间超过 3 个月的气瓶,使用前要请专业人员检测瓶内气体纯度,防止杂质引发意外反应。
特别要注意钢瓶的 “体检报告”—— 瓶身上的检验日期。超过检验周期的钢瓶坚决不能使用,就像过期的灭火器一样,不仅无法发挥作用,还可能成为危险源。
泄漏处置:黄金 3 分钟的正确操作
一旦发现气体泄漏,前 3 分钟的处置方式直接决定后果。若闻到类似大蒜味(乙炔)、臭味(氨气),或看到压力表指针异常下降,应立即停止作业,缓慢关闭气瓶总阀 —— 动作过快可能产生静电火花。
此时严禁任何可能产生火花的操作:不能开关电灯、电扇,不能使用对讲机,更不能在现场拨打手机。立即疏散周边人员,到上风向的安全区域后,再拨打车间应急电话。如果是有毒气体泄漏,必须佩戴好防毒面具再进行初期处置,无防护时绝对不能冒险靠近。
对于乙炔、丙烷等易燃气体泄漏,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,可打开门窗或通风设备加速扩散,但绝不能在泄漏区域使用任何明火检测漏点。若泄漏点靠近热源,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,等待专业人员处理。
气体安全没有 “侥幸” 可言,每一条规范背后都是血的教训。在工厂里,我们不仅是生产者,更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。牢记这些安全要点,让气体始终成为我们的 “得力助手”,而非生产线上的 “隐形杀手”—— 这是对自己、对同事、对工厂最基本的承诺。

咨询热线
17371457003
17371457003
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返回顶部